“我們樂見中國汽車工業攀上高峰,更期待其在高峰上屹立不倒?!?span id="gjambu7" class="keyword">近日,被譽為“中華第一刊”的半月談發表評論員文章《無人駕駛,可望不可“急”》。文章援引懂車帝輔助駕駛科普節目內容并指出,現階段智能駕駛不等于無人駕駛,車企應做好功能介紹與安全提醒;如果因為夸大宣傳智駕導致事故頻發,我國汽車產業就容易失掉來之不易的國內外口碑。
近期,懂車帝在科普節目中選取市場暢銷的20多個品牌近40款車型,通過模擬高速、城區道路輔助駕駛高危事故場景,探索合理使用輔助駕駛功能的邊界。然而,部分車型輔助駕駛功能未能精準識別危險,發生激烈碰撞,讓不少人感到揪心。文章表示,現階段智能駕駛不等于無人駕駛,打開智駕功能便呼呼大睡、超速狂飆等行為無疑是對自身及他人生命的漠視,實不可取。

隨著智能駕駛從科幻步入現實,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讓駕駛變得更輕松、更有樂趣,也更受消費者青睞。正因此,有些新能源汽車品牌在進行宣傳推廣時,會將智能駕駛作為核心賣點之一,甚至強調大可放心無人操作。一些自媒體的視頻中,會“無意間”拍到某品牌新能源汽車在行駛時駕駛員打瞌睡的場景。
文章表示,事實上,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的“智駕”系統并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這些“智駕”系統大都還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也就是說,由系統輔助駕駛人執行一些動態駕駛的任務,車輛還是需要人來操控,駕駛人才是最終的責任主體。
近年來,放任智能駕駛操作引發的交通事故不時發生。尤其是今年3月,小米SU7車禍事故將智能駕駛安全推向了輿論頂峰。文章分析,在不少安全事故背后,或多或少存在輔助駕駛宣傳過度,對“智駕”安全使用的邊界、潛在風險等提醒不足的情況,導致部分消費者對輔助駕駛技術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因誤操作引發安全事故的問題。
文章強調,如果駕駛人在駕駛車輛時“脫手脫眼”,即雙手脫把,兩眼不是觀察前方,而是低頭看手機,甚至是睡覺打盹,就會存在嚴重的交通安全風險,一旦出事,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三重法律風險。
輔助駕駛誘發的交通事故多發,已經引起了行業重視。文章介紹,今年4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出倡議,嚴格依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杜絕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表述,確保功能命名科學嚴謹,防止駕駛員誤用、濫用“智駕”風險。
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310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進一步鞏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地位。文章表示,這一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是中國幾代汽車人艱辛創業換來的。如果因為夸大宣傳智駕導致事故頻發,就容易失掉來之不易的國內外口碑,并被市場拋棄,這顯然得不償失。
文章指出,對于蓬勃發展中的新能源車企來說,做好功能介紹與安全提醒,既是車企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構建消費者信任、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功能介紹清楚、安全提醒到位,有助于引導消費者理性認知輔助駕駛技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同時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文章提醒,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對生命最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安全為先,主動熟悉、正確使用各種駕駛功能,不將寶貴的生命完全寄托在尚未成熟的智能駕駛技術上。新能源車企要本著對公眾負責任的態度,一方面科普正確使用輔助駕駛功能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安全駕駛意識;另一方面,當前輔助駕駛技術尚未達到完全自動駕駛級別,存在使用場景限制,車企必須清晰告知用戶,避免夸大宣傳導致危險發生。
最后,半月談在文章中總結,中國汽車工業要登上高峰并實現屹立不倒,當務之急,應推動駕駛回歸安全與理性的正途,不能為了追求享受與刺激而忽視安全底線。國內車企要從自我做起,從規范宣傳行為為行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做起,守住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底線,讓良好的口碑成為中國車企的金字招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