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中國減鹽周”。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但是,長期高鹽飲食危害大,很多疾病都跟食鹽攝入量過多有關。
據了解,目前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處于較高水平,成年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1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上限的2倍。從2019年開始,我國將每年9月15日所在的一周設立為“中國減鹽周”。9月15日這個日子,其實就是“就要5克”的諧音。
(相關資料圖)
減鹽的三大謠言
你中招了嗎?
關于吃鹽,網絡上流行著很多說法。有人怕少鹽會抽筋,有人覺得血壓正常就不用管,還有人把“玫瑰鹽”“海鹽”當成健康護身符。事實上,這些看似合理的說法,其實是謠言。
謠言一:少吃鹽會缺鹽容易抽筋
不少人覺得,平時運動多,出汗多,要是不多吃點鹽,容易抽筋,實際上并非如此。日常飲食里的鈉早已足夠,甚至超量。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比如長跑賽事或者長時間高溫下勞動,才可能因為大量出汗而出現電解質失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葛智文:抽筋更多是與過度疲勞或脫水有關系,過量補鹽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
謠言二:沒有高血壓 不必刻意減鹽
這是最普遍的誤解之一。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血壓正常,就認為與減鹽無關。而事實上,高鹽飲食的危害往往是“隱形的”。今天的“口重”,可能就是十年后的“高血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葛智文:高鹽飲食的危害是長期多方面的,幾乎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會產生健康威脅,而不僅僅是針對高血壓患者。長期的高鹽飲食會損害我們的血管彈性,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謠言三:玫瑰鹽 海鹽更健康 吃多點也無妨
近年來,商場里出現了各類“高級鹽”:玫瑰鹽、深海鹽、竹鹽……它們被宣傳為“富含礦物質”,似乎比普通食鹽更營養。但真相是,這些鹽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氯化鈉,所謂的礦物質只是微量,營養價值微乎其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葛智文:這些礦物質本身普遍存在于其他食物當中,而且從攝入量的角度來說,想要補充這些礦物質的話,通過其他食物就可以獲得,性價比也會比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