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小長假結束,高中住校生們推著行李箱重回校園。猜猜行李箱里什么東西最多?答案大概就是校服。
(資料圖片)
有家長數了數,剛上高一的兒子已經買了5套夏季校服,2套秋季校服和1套冬季校服,看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增加。這還不是班里購買力最強的,有人光夏季校服就買了七八套,主打一天一件實現“日拋式”穿衣。
背后原因,是現在的孩子們不洗衣服,有的是沒有掌握這項技能,有的是覺得太費時間,基本都是一周一次打包帶回家,讓爸爸媽媽批量清洗。
采訪中,這個話題引起了不少高中家長的共鳴。
從開學到現在,住校生活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同學們的適應情況又如何?
每周末裝著一箱臟衣服回家
光夏季校服就購買了七八套
小長假后,李女士把高一的女兒送回學校,行李箱里,滿滿當當裝了一箱校服。
“夏裝校服有5套,確保一周的量,基本上一天換一件是夠了的。”李女士坦言,女兒高一選擇住校,是第一次離家,上學前的暑假里,突擊學會了手搓內衣、內褲、襪子,“校服是不會手洗的,擔心洗不干凈,另外她也覺得沒有時間。”
為此,學校統一購入一套校服后,李女士又在相關鏈接上多購入了好幾套,除了5套夏裝外,秋裝和冬裝也有兩套換洗打底。“好在校服質量還不錯,價格也不算貴,像夏裝短袖五六十塊一件,先看看能不能循環起來,不夠的話后期再補充。”
李女士說,有時候自己時間寬裕,周中會去學校一次,幫女兒帶回換洗的校服,再送點零食。每個周五去學校接女兒時,她都會發現其他住校生也是推著行李箱,里面都塞著穿了一周的校服。
采訪中,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發現,這么操作的高中家庭還不少,5套夏季校服只能算“標配”,多的家庭購物了8套,花費在2000元以上。
相比女生,男生運動量大出汗多,有媽媽感嘆,一打開帶回家的行李箱,真的要捏住鼻子:“我們家是6套,一天一套,有時候出汗多還要多換。拿回來的那簡直是生化武器,熏的人腦仁疼。”
還有家長說,學校普遍是2套夏季、2套秋冬,因為孩子住校,夏季的校服先多買了幾套。“現在是夏裝上衣7件,下褲長2短1。目前看來是夠的,等進入秋冬,不夠的話再買。”
有家長考慮到杭州春秋天潮濕,除了購買6件短袖外,秋裝也多買了兩套。“萬一周末衣服干不了,就先把兩套干的帶去,其他慢慢洗曬。”
不僅住校的家長考慮到了這個問題,走讀的家長也未雨綢繆。“想著要穿3年,我們走讀的夏季校服都買了5套。”
很多高中配了洗衣機
還有同學拼“桶”洗校服
高中生不會洗衣服?采訪中高中班主任們坦言,在班級里這幾乎是普遍現象,不分男女。
“一方面是不會洗,另一方面是他們覺得浪費時間。”有高中班主任說,她經常教育學生,為了個人衛生,內衣褲、毛巾、襪子還是要盡量手洗,“有的女生還會稍微搓一下,很多男生是全部帶回家的,積攢了一周,夏天那個味道可想而知。”
在朋友圈,班主任還看到過家長曬大“洗”之日的照片,一排校服掛在家里的陽臺上,看著很壯觀。“基本是家長幫孩子洗好一周的校服,然后整理好,又一箱校服帶回來。”
考慮到這個情況,不少高中都為學生配備了洗衣機。不過有班主任說,哪怕有洗衣機,絕大多數學生依舊是帶回家洗。
“據我觀察,洗衣機用的不是很普遍,他們還是嫌麻煩,衣服放進去洗,還要定時去拿出來。相比之下還是多買幾套校服,輪換著穿更方便。”一所重高分校的一位高一班主任說,作為老師,只能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像我們學校高一、高二基本是住校的,會洗衣服的確實不多。”
在杭州第七中學轉塘校區,宿舍一樓就配有洗衣房,放置了一排洗衣機。有老師發現,有洗衣機后,學生會攢好一桶或者和要好的室友拼一兩桶過去洗,說是不浪費資源。
“費用是比較便宜的,滿桶13公斤只要6元,有時候我看他們除了洗校服,還會把床單、被套放里面洗,省得拖回家了。”老師介紹,學校比較貼心,高峰期學生把臟衣服放到洗衣房,宿管阿姨會幫他們放進洗衣機,時間到了再拿出來,“省去了學生排隊等待的時間,晚自習結束后,把洗好的衣服拿回宿舍晾曬就行。”
打呼嚕、趕蚊子、排隊洗澡……
住校一個月孩子也在學習集體生活
除了換洗衣服的問題,高中住校是絕大多數孩子第一次在外集體住宿,會經歷一個摩擦、適應的過程。進入十月份,住宿生活已經過去一個月,同學們適應得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
有媽媽說,女兒住校,最大的問題是晚自習下課離熄燈不到一小時,大家都要洗澡,沒法像家里那么自在。“最開始說洗澡像打沖鋒,不太適應,后來大家也摸索出了一個節奏,慢慢就習慣了。”
還有媽媽說,兒子大大咧咧,其他問題沒有,最發愁的就是宿舍蚊子多。“他們陽臺沒有封閉,還有個洗漱臺在陽臺上,蚊子隨意進出,每天進被窩之前就是先趕蚊子。”看著兒子被叮成“赤豆粽”的兩條腿,自己還是蠻心疼的。
對于新生們的適應情況,班主任們也很關心。
“總的來看,大家適應得還是蠻好的。”重高分校的一位班主任說,班級同學基本都是住校的,比較常見的一些問題,是宿舍有人打呼嚕,或者生活習慣存在差異,比如洗澡時間比較長,長時間占用公共設施等,“這些小問題基本上磨合一段時間就能自己消化掉了,不可調和的問題不太多。”
像打呼嚕比較響,班主任一方面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及時檢查,看看是不是身體機能出現了問題,調理一下;同宿舍的其他人,會建議他們戴上降噪耳機等,盡量減少噪音對他們的影響。“一般不會因為這么點問題而調整宿舍,總的來看,集體生活還是要相互體諒,需要一個相互理解、適應的過程。”
進入高中要不要住校,這其實也是很多家庭糾結的話題。對此,一位重高資深班主任坦言,想要選擇住校,還是需要有一些自理能力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
“高中學業比較忙,我經常會勸退一些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小朋友,如果離家不是太遠,建議這三年還是住在家里,讓家長幫忙,能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節奏。”要不要住校,她希望家長們能夠針對孩子自身的情況來評估,“有些覺得家里管不好,想通過住校來統一管理,這種想法并不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