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孫嘉懌在網絡上發起“我為烈士來尋親”項目,8年來,她成了一個總是奔波在路上的人,她在全國各地組織起400多位志愿者,讓超過1600位英烈成功“找到”親人。歲月編織人生,光陰沉淀故事,《光陰的故事》跟隨孫嘉懌了解更多讓英烈與家屬“團聚”的故事。
今年8月15日,寧波櫟社機場,孫嘉懌又要出發了。這一次的目的地是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烈士陵園。不久前,孫嘉懌和她的志愿者團隊在比對烈士線索時,找到了平型關大捷犧牲烈士雷三寶的家屬。
【資料圖】
第二天一大早,孫嘉懌和志愿者一行人,陪烈士家屬前往平型關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引導大家走進蒼松翠柏間。在墓前,烈士家屬的艱難找尋,都化作此刻的無聲哽咽。這一天,雷家三代人足足等了90年。
在歷史的腳步中
為英烈尋找回家的路
英烈墓前,這場跨越90年時空的團聚,在孫嘉懌心里,是對英烈最真誠的告慰。多年來,她手持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或僅僅憑借墓碑上一個模糊的籍貫信息,像一位“時空擺渡人”,在歷史的腳步中,為英烈尋找回家的路。
孫嘉懌萌生“為烈士尋親”這個念頭,源于她的家庭。孫嘉懌的外公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名偵察兵。為了整理外公的事跡,她加入很多老兵群,還參加了關愛抗戰老兵的志愿服務團隊。每次外出遠行,她都要去當地的烈士陵園,將墓碑上烈士的詳細資料和照片發到網絡上。慢慢地,孫嘉懌受到全國各地烈士家屬的關注。
孫嘉懌告訴記者,像雷三寶英烈的家屬一樣,還有很多家庭都在進行著一場跨越幾十年的尋找,同樣,很多長眠在烈士陵園的無名英烈,也在等待著家屬的告慰。
平型關烈士陵園園長 段新生:在我們陵園的24座墓丘里邊合葬了556位烈士,有名字的太少了,犧牲了以后就地埋到戰場,因為當時條件有限。陵園建好了以后,隔了30多年回遷的時候,這個名字基本上就風化了。
孫嘉懌:像他們一樣苦苦追尋的家庭,因為烈士的無名,或者因為更多的原因,苦苦追尋找不到。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他們完成幾十年都完成不了的那幾步。
并肩同行
幫助1600多位英烈找到親人
讓雷三寶英烈與家屬團聚,是孫嘉懌發起“我為烈士來尋親”項目以來,成功幫助的第1625名英烈家屬。在這條特殊的尋親路上, 與她并肩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
2017年,孫嘉懌通過網絡發起“我為烈士來尋親”志愿服務項目后,在全國廣泛招募志愿者。
孫嘉懌:當時我記得好多人轉發,轉了幾千條,天天都有人來找我想加入進來。我需要有持續熱情投入的人。
然而,這條尋親路并不好走。烈士生前在部隊的名字跟在老家的名字不一致,出生地登記錯誤,部隊番號的變化等,這些都需要志愿者們花大量的時間去查閱資料做比對,找人問詢。有時候,找到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孫嘉懌和她的團隊會持續跟蹤幾個月甚至幾年。
孫嘉懌:我覺得最難的其實倒不是說我們去翻山越嶺,實際上最難的是當你追查一條線索之后,你發現追到底之后,線索斷了。我每次去到去看望那些家屬,看到他們豆大的眼淚一顆一顆往下垂,心里還是有遺憾的。
遺憾和失落始終沒有動搖孫嘉懌的初心。8年來,孫嘉懌和她的志愿者團隊跨越7個國家,行走25個省份,到過718座境內外中國烈士墓地。截至目前,已收集整理烈士信息超過4萬條,成功幫助1600多位英烈找到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