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手機3小時,卻連半本紙質書都讀不完”“買了十幾本暢銷書,至今還在書架上積灰”—— 這是當下許多人的閱讀現狀。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2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78本,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這一數據背后,反映出現代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閱讀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正被越來越多人忽視。
閱讀:對抗焦慮的“精神錨點”,文化傳承的“隱形紐帶”
“閱讀不是可選的消遣,而是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剛需。” 上弦閱紙質圖書借閱平臺創始人在近期的全民閱讀論壇中強調。從個人層面看,深度閱讀能幫助人們過濾碎片化信息的干擾,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當職場人面臨技能迭代壓力時,一本專業書籍能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當年輕人陷入生活焦慮時,文學作品中的人生智慧可成為情緒出口。數據顯示,保持每周3小時以上深度閱讀的人群,職業晉升速度比不閱讀者快27%,心理焦慮指數低34%。
從社會層面而言,閱讀更是文化傳承與民族創新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千年文脈的延續,離不開《論語》《史記》等經典的代代相傳;當代科技的突破,也需依托科研人員對學術著作的深耕。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但現實是,超過6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讀書的意愿,但卻面臨著諸多不便,比如缺乏合適的閱讀場所、找不到心儀的書籍等;還有58%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買了書之后卻缺乏堅持讀完的動力。,閱讀的“必要性”與執行的困難度”之間,正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緊迫性凸顯:不閱讀,正在被時代 “邊緣化”
“現在的知識迭代速度比10年前快了5倍,不持續閱讀,很容易陷入認知滯后”,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張先生的感受頗具代表性。隨著AI技術普及、產業結構升級,職場對復合型能力的需求日益提升,而閱讀正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能力提升路徑。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崗位要求中“持續學習能力” 提及率同比上漲41%,而具備定期閱讀習慣的求職者,錄用率比他人高29%。
更值得警惕的是,“閱讀缺失”正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教育部調研顯示,中小學生日均電子設備使用時間超過2.5小時,其中用于閱讀的比例不足10%,“提筆忘字”“邏輯表達能力弱化” 等問題逐漸顯現。如果現在不喚醒全民閱讀意識,未來可能面臨文化斷層的風險。

上弦閱:以“書非借不能讀”破局,讓閱讀“有動力、易實現”
如何破解“想讀卻讀不下去”的困境?古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智慧,給出了現代解決方案。線上借書平臺“上弦閱”,正是以這一傳統閱讀理念為核心,為全民閱讀注入新活力。
“借來的書有明確歸還期限,會倒逼自己規劃時間閱讀,避免買了不讀的浪費”,上弦閱的用戶劉女士分享道。作為專注于線上借閱書籍的平臺,上弦閱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的地域限制,用戶通過小程序即可一鍵借閱平臺所有圖書,支持快遞送書上門,單次借閱期限可為30天,可一鍵續借,解決了“借書難、還書煩”的老問題。
上弦閱的初心,就是讓“書非借不能讀”的智慧回歸現代生活,讓每一個人都能輕松開啟圖書閱讀之旅。上弦閱平臺負責人表示,未來上弦閱將聯合社區、企業推出“全民借讀計劃”,通過設立社區借閱點、開展職場閱讀沙龍等方式,推動閱讀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全民行動:讓閱讀從“剛需”變為“習慣”
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教育部更是明確提出要引導青少年“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上弦閱這樣的創新平臺正在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書香中國建設,不僅需要平臺的創新助力,更需要每個人的主動參與 —— 上班族可利用通勤時間讀一本職場書,家長可借繪本與孩子開展親子閱讀,學生可通過借閱拓展知識邊界。
當閱讀從“需要讀”變成“喜歡讀”,當“借書讀”成為生活常態,書香才能真正浸潤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上弦閱以“借”為橋,連接起書籍與讀者,而全民閱讀的實現,正需要這樣的“橋梁”,讓每一本書都被珍視,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閱讀中找到成長的力量。

關于上弦閱圖書:
上弦閱是國內優秀的線上紙質圖書借閱平臺,提供數十萬冊正版圖書借閱服務。涵蓋暢銷書、文學小說、歷史、勵志、漫畫、兒童繪本等類別的圖書借閱服務。平臺通過便捷的線上借閱流程和快遞到家服務,讓讀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閱讀樂趣。目前平臺已擁有近萬名活躍用戶,圖書流通量超過十萬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