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一口天上的明月,品味中秋的浪漫,這是古人最富詩意的食俗。一塊糕點如何承載千年中秋味覺記憶?讓我們翻開典籍,追尋月餅的演變軌跡。
陜西省圖書館所藏的清雍正銅活字版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在《歷象匯編·歲功典?中秋部》中,記錄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中秋傳奇軼事。
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 竇鵬:據記載,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和楊貴妃經常來到太液池憑欄望月。但是有一次唐玄宗感覺并不盡意,于是令人修建一座百尺高臺,以供來年賞月。
(資料圖片)
據傳,唐代宮廷曾制作一種被稱為“胡餅”的糕點在中秋呈上,唐玄宗嫌棄“胡餅”一詞,楊貴妃望月隨口說出“月餅”。這個唐代寶相花紋月餅,兩組聯珠紋,一周蓮瓣紋,還有松針裝飾,是當時月餅式糕點的實物。到了宋代,月餅又叫“宮餅”、“小餅”或“月團”?!霸嘛灐弊钤绲奈淖钟涊d,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月餅做成菱花形,是“市食點心”,但并不是中秋必備食品。
明代嘉靖年間,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特殊的節令食品。浙江圖書館藏書《西湖游覽志余》(明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中,記述了月餅成為“團圓餅”的來歷。
浙江圖書館古籍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童圣江:月餅作為我們中秋節日特殊的食物,其實大概是在明代才基本上確定下來。原文是,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個時候的意思,其實跟今天就非常接近了,吃月餅是取它團團圓圓的意思。
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劉波:在《宛署雜記》這個書里,就記到了當時市面上比較講究的月餅。以果為餡,餡兒是干果或者果脯這一類的東西。它還記了,當時好的月餅可以有幾百個錢一個,可見月餅在明朝就開始有一部分走高端、豪華的路線。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清宮膳食檔案》記載,每年八月十五,清代宮廷不使用木模,而是制作“翻毛月餅”。這種月餅皮薄且層次細密,食用時稍一用力,酥皮就像雪花飛舞一般掉落下來,酥皮裹餡兒,餅上點綴鮮艷的顏色作為印記。香酥綿密,口味甘甜。
敦煌市博物館副館長 張春生:清代《敦煌縣志》道光版,上面就已經記錄,在將近200年前,敦煌的老百姓就有做這種大月餅。
到清代,月餅已形成多種風味,如廣式、京式、蘇式等。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的“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為餡,正是現代五仁月餅的雛形。
(總臺央視記者 于茜 崔剛 孫金滿 王妍 董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