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馮珊)一場秋雨后,潼南區桂林街道八角村的田野間,泥土混著稻谷的清香撲面而來。清晨8點,這片一望無垠的土地上早已是一派熱鬧的 “智慧農忙” 景象。聯合收獲機轟鳴著穿梭田間,正忙著收割金黃的稻谷;田埂旁,T70農業無人飛機在農機手的操控下緩緩升空,油菜種子與肥料被均勻撒向濕潤的土壤;另一側,山地無人駕駛稻油電驅動智能精量條播機 “腳步” 穩健,在田壟間精準劃出播種軌跡……
10月13日,由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主辦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川渝稻油輪作機械化與智能化生產技術示范現場會,正在這里舉行。
現場最吸引眼球的,當屬一臺無人駕駛高地隙電動多功能作業機,參會嘉賓們紛紛圍攏過來,或舉起手機拍攝,或仔細觀察機身細節。“這是我院自主研發的‘明星裝備’,專門針對山地地形做了優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糧油機械創新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李平指著作業機的導航系統介紹,“純電驅動更環保,搭載的無人導航系統能輕松應對山地復雜路況,既能自主規劃路徑行駛,也支持超視距遠程駕駛和遙控操作,不管是播種、施肥還是噴藥,換個配套裝備就能完成。”?
不止這臺作業機,現場展示的裝備都緊扣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需求,具有智能、高效、精準的特點。以山地無人駕駛油菜電驅智能精量條播機為例,它以體積小、重量輕、接地壓力小的插秧機為基礎平臺,正好適配西南地區常見的 “巴掌田”。通過集成無人駕駛系統和智能精量播種設備,不僅能自主規劃路線完成播種,還能根據實際作業需求,實時調整播量、播深、株距等關鍵參數。?
為何針對川渝地區研發稻油輪作智能農機?西南地區推廣稻油輪作,核心是為了盤活冬閑田、擴大油菜種植面積,保障區域油料供應。但重慶稻油輪作的機械化水平卻有待提升。油菜機械化播種率僅28.14%、收獲率32.78%,水稻機械化播種率33.96%,即便水稻機收率達到89.96%,但整體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丘陵山地地形復雜、地塊零散,傳統農機‘進不去、轉不開’,人工種植又成本高、效率低,推廣適配的機械化、智能化裝備,是實現節本增效的關鍵。” 李平解釋道。?
針對這些痛點,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近年來重點攻關精準定位與導航、智能精量播種、作業部件減黏脫附等核心技術,同時加快成果轉化降低裝備成本。同時,團隊還集成研發了川渝地區稻油輪作智能化管控云平臺,能實現多機協同作業、智能導航避障、作業數據實時分析、產后智能加工管理的全鏈條管控,讓 “智慧農業” 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應用。?
這些技術成果早已不是 “實驗室產品”。李平透露,現場展示的裝備已在川渝糧油主產區開展試驗示范,其中無人機飛播及配套裝備累計示范應用超300萬畝,幫農戶節約生產成本9000余萬元;寬壟間距油菜播種施肥一體機也在主產區大面積推廣,推廣面積達4萬余畝,實實在在的成效讓越來越多農戶認可智能農機。
談及未來規劃,市農科院農業機械科研團隊給出了清晰的“三步走”思路。強化政策協同,爭取國家和地方在智慧農業、智能農機補短板等領域的專項支持,加快挖掘山地農機新質生產力,推動關鍵技術產業化;整合資源,聯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發揮各方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應用上的優勢,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實現優勢互補;深化產學研推用一體化,以企業為起點,聯合川渝省、市、縣、鄉四級農機推廣機構,讓智能新裝備、新技術更快走進田間地頭,輻射帶動周邊農業產業升級。?
本次活動除了現場觀摩,還設置了技術培訓交流環節,專家團隊圍繞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與智能化技術,以及配套種植農藝展開分享,讓參會者不僅 “看得見”,更能 “學得會”。
據了解,該活動由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潼南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協辦,活動旨在加快稻油輪作機械化與智能化技術推廣,提升糧油生產各環節科技水平,為川渝地區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注入 “科技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