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居民樓間、幫助獨居老人預約體檢、組織居民參加插花課程、記錄社區里家長里短和訴求……來自山城重慶的00后女孩李永春,如今是昆明市呈貢區春融社區的工作人員。她來到春城、定居呈貢,是源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資料圖片)
2023年6月,一列駛向昆明的高鐵載著她逃離了重慶40℃的酷暑,也意外開啟了一場關于熱愛與扎根的人生旅程。如今,站在春融社區的辦公室窗前,窗外隨風搖曳的鮮花,喚起了她初遇這座城市時的記憶,那里面彌漫著鮮花的芬芳與米線的味道。
“重慶的夏天像個巨大的蒸籠,非常炎熱。”李永春笑著回憶起當初關于尋找“清涼”的選擇。作為護理學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李永春想給自己尋找一場清涼又放松的畢業旅行,而“四季如春”的昆明,成了地圖上最誘人的坐標。第一次踏上云貴高原的土地時,22℃的清風裹著草木清香撲面而來,讓習慣了山城悶熱的她瞬間卸下了所有疲憊。
最初兩周的旅程充滿了意外之喜。在斗南花市的夜市,她被人聲鼎沸的交易場景震撼——成捆的玫瑰、繡球、百合從冷鏈車卸下,花農們用帶著方言的吆喝討價還價,空氣里浮動著甜膩的花香。“亞洲花都”不是虛名,在這里,10塊錢能買一大捧向日葵,阿姨們把康乃馨插在自行車筐里,連公交車站都用花朵裝飾。呈貢文廟的午后則是另一種時光韻律。紅墻灰瓦的古建筑群里,當地老人帶著孫輩納涼,孩子們追逐嬉鬧的笑聲與檐角風鈴的叮當聲交織。李永春坐在泮池邊的石凳上,看陽光透過百年香樟的縫隙灑下斑駁光影,突然理解了何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種歷史與生活的無縫交融,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是難以尋覓的奢侈。
海晏村的日落成了改變人生軌跡的伏筆。那天傍晚,李永春沿著滇池東岸的石板路漫步,看著微風吹過激起的金色漣漪,聽著咖啡館里傳來的吉他彈唱。一位白發老人坐在礁石上寫生,畫筆下的云霞正漸漸洇開成緋紅色。那一刻她突然想,為什么不能把 Vacation (旅行)變成 Vocation(職業)?這個念頭像滇池的水草,悄悄在心里扎了根。
真正讓她決定留下的,是那些不經意遇見的溫暖瞬間。小區門口賣燒餌塊的阿姨,總是把烤得外脆里軟的餌塊抹上秘制甜醬,笑著說小姑娘慢走。 洛龍村里開小飯館的老板娘,會隔著兩條街招呼她道:“快來嘗新做的銅鍋洋芋飯。”李永春發現昆明的生活節奏有著奇妙的包容性。在這里,人們會為了一朵云的形狀駐足,會花一下午時間在公園唱花燈戲,等雨停的攤販會認真地告訴她:“雨總會停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這些簡單的哲學,像滇池的水波,慢慢撫平了她內心的焦慮。
回到重慶后,春城的藍天白云總在記憶里盤旋。當她在招聘網站上看到呈貢區春融社區的崗位時,沒有猶豫便投了簡歷。應聘成功上崗后,護理專業的技能和樂天活潑的性格,在社區工作里派上了大用場。給社區居民傳授一些護理知識、定期提醒老年人體檢并幫助預約、組織大家參與社區活動、記錄居民們的訴求、協助化解一些居民的矛盾。
今年春節期間,社區組織了共寫春聯活動。來自湖南的書法家揮毫潑墨時,貴州阿姨在一旁裁紅紙,各個地方的口音和云南方言混著墨香在活動室流淌。
“看著大家用不同的鄉音互相拜年,突然感受到了社區工作的別樣樂趣。”李永春說,有時她覺得自己就像個文化擺渡人,在老昆明人與新市民之間搭建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橋梁。
如今的她,已經能熟練分辨不同米線的澆頭,知道哪家的木瓜水最地道,甚至學會了幾句不那么地道的昆明話。
社區辦公室墻上貼著居民們送來的感謝信,“以前覺得護理是照顧人的身體,現在發現社區工作是照顧人的心靈。”她笑著說,自己就像一株移植的植物,已經在這片土壤里長出了新的根系。
夕陽西下時,李永春喜歡坐在滇池邊的長椅上。看著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聽著遠處傳來的歸鳥啼鳴,她常常想起初到時的自己。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一份心甘情愿的堅守,春城用它獨有的溫柔,接納了一個異鄉姑娘的青春。在昆明,李永春找到了讓每個平凡日子都閃閃發光的魔法。
責編 | 楊麗 劉洪斌
編審 |馬玲麗
終審 |李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