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唐雨)今年9月20日是第37個“全國愛牙日”。近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診了一位口腔癌患者,患癌原因和長期佩戴不合適的假牙有關。
(資料圖片)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主任吳劍提醒:長期佩戴不合適的假牙,可能對口腔黏膜造成持續性機械刺激,進而顯著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
半年前,年近四十歲的劉先生不慎咬傷舌部,傷口經久不愈,逐漸形成潰瘍,進食時疼痛明顯。
半年過去,癥狀一直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在家人的陪伴下,劉先生來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中心做了相關檢查,經過專家診斷,高度懷疑劉先生原本以為的“口腔潰瘍”是“口腔癌”。
“錯把口腔癌當成口腔潰瘍的患者并不少。”吳劍主任表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長口腔潰瘍是常見的事。但是,如果口腔潰瘍超過兩周不愈,就要警惕是不是癌癥信號。
最終,完善病理活檢,劉先生被確診為“舌癌”。“舌癌的發病率位居口腔癌首位。一般來說,口腔癌多發生于40~60歲的成年人,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但近年來,口腔癌越來越高發且趨于年輕化。”吳劍主任介紹。
吳劍提醒他,導致癌變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劉先生的“假牙”,這讓劉先生始料未及。
“假牙是2年前在家附近的診所配的”,劉先生回憶,自從戴上假牙以后,他的腮幫子經常被假牙的掛鉤磨破,導致潰瘍總是反反復復。“但是因為價格便宜,所以我一直將就著戴。”
“劉先生因為佩戴的假牙不合適,刺激牙齦頰黏膜,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潰瘍面的組織已經變異增生,潰瘍位置已經變硬,形成‘永久性創傷面’。”吳劍主任介紹。
戴假牙本身不會直接導致癌變,但長期佩戴不當或不合適的假牙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很多老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認為假牙‘湊合能用就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誤區。”吳劍強調,不合適的假牙邊緣往往較尖銳,就像口腔里有一把“小銼刀”,長期、反復摩擦舌緣、頰黏膜,形成難以愈合的創傷面。在這種慢性刺激下,黏膜細胞反復修復、增殖,發生癌變的概率就會遠高于正常人群。
如何遠離口腔癌?專家提出三級防護策略:
一級防護(避免誘因):定期看牙醫,及時修復殘根、殘冠,佩戴假牙后若出現不適,立即調整,避免黏膜長期受刺激;改掉“高危習慣”,堅決戒檳榔、戒煙、限酒,尤其要避免“檳榔 + 煙 + 酒”的組合;注意飲食細節,少吃超過65℃的熱飲、熱食,避免燙傷口腔黏膜;減少辛辣、過咸食物,降低黏膜刺激。
二級防護(早篩早診):40歲以上人群、有口腔癌家族史者、長期嚼檳榔/吸煙/飲酒者,建議每年做一次口腔癌專項篩查;普通人群可在體檢時增加“口腔專科檢查”項目。
三級防護(癌前病變干預):若篩查發現口腔白斑、紅斑等癌前病變,及時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定期隨訪監測,避免發展為惡性腫瘤。
新聞多一點
口腔出現這些信號需警惕
口腔健康更是全身健康的基礎。那么如何遠離風險,如何早期識別口腔癌?
長期不愈的口腔潰瘍:普通潰瘍一般7~10天自愈,若超過2周未好轉,且形態不規則、邊緣隆起、質地硬,需高度警惕癌性潰瘍。
黏膜顏色異常:口腔白斑(擦拭不去的白色粗糙斑塊)和紅斑(邊界清晰的紅色斑塊)屬于癌前病變,尤其紅斑癌變率可達30%~50%。
不明腫塊與硬結:口腔內出現質硬、固定、活動度差的腫塊,且短期明顯增大,或伴麻木、疼痛。
牙齒異常松動:無牙周炎或外傷情況下,牙齒突然松動、移位,可能是口腔癌侵犯牙槽骨的表現。
功能障礙:舌運動受限、吞咽困難、說話含糊等,需排查腫瘤壓迫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