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騰騰的鍋蓋揭開,色澤金黃的燜燒雞飄散出濃郁的香氣,瞬間喚醒味蕾。10月13日,“種草官”們圍坐在弓雖昌燜燒雞店內,夾起裹著濃濃仔姜香味的雞肉送入口中,紛紛豎起大拇指:“這味道,絕了!”
作為重慶非遺美食,弓雖昌燜燒雞承載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如今憑借創新與傳承,成為消費市場的熱門美食。
在街巷店鋪品嘗非遺美食,走進劇院欣賞川劇絕技,“種草官”們用鏡頭記錄非遺魅力,見證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破圈”之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四步”燜燒雞的技藝傳承與創新
踏入弓雖昌燜燒雞大竹林店,竹樓、竹壩、風雨竹廊映入眼簾,雞肉與仔姜融合的獨特香味撲面而來,令人垂涎。企業創始人肖強介紹,這獨特的香味正是弓雖昌燜燒雞的魅力所在。
肖強向大家分享了這道非遺美食背后的傳承故事。燜燒雞始于1948年,是地道的重慶老字號,是他們家逢年過節時必備的傳家菜,從岳母的母親,到岳母(湯朝藩),再到肖強,歷經三代人傳承。
“‘四步獨創燜燒技藝’是這道菜的靈魂?!毙娊榻B,先“炒”去雞肉水分,再“壓”定鮮嫩口感,接著“燜”到配料充分融合,最后“回”鎖住濃郁香氣,四步緊密相連,造就了這口舌尖上的美味。2024年,這套烹飪技藝成功入選兩江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技藝名錄。
弓雖昌不僅守正,更注重創新。針對不喜辣味的顧客,去年推出山菌口味燜燒雞,深受老人、孩子及外地游客喜愛。憑借匠心制作與穩定品質,弓雖昌贏得食客廣泛認可,如今,在重慶已有14家直營門店和1家外賣專門店。
在重慶這座美食之都,非遺美食推陳出新并非孤例。
磁器口陳麻花推出低糖、海苔等新口味,引得游客紛紛排隊;涪陵榨菜開發文創零食,讓傳統“下飯菜”煥發新活力;白市驛板鴨借助真空小包裝與線上直播,銷量大幅增長。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需求深度融合,不斷為非遺美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非遺技藝的現代演繹
“種草官”們的第二站來到解放碑霧都劇院,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非遺技藝表演正在這里上演。
舞臺上,川劇變臉演員一個轉身,臉譜瞬間從紅色變為可愛的熊貓圖案,“種草官”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精彩一幕。“我們將卡通、熊貓等元素融入變臉設計,年輕人特別喜歡。”霧都劇院店長唐興勇表示,“傳統技藝要活起來,就必須貼近當代審美?!?/p>
劇院的創新不僅限于變臉。茶藝表演環節,95后茶藝師藍欽埕手持長嘴銅壺,將武術招式與街舞動作巧妙融合,在戲曲音樂的配合下,將傳統茶藝升級為一場視聽盛宴?!斑^去茶藝講究‘慢功夫’,如今更需要快節奏和強互動?!彼@樣介紹。
在霧都劇院,非遺技藝通過現代表達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唐興勇強調,創新從未脫離傳統內核,而是在傳承精髓的基礎上,以現代人喜愛的方式加以呈現。
這樣的創新實踐在重慶非遺領域已成趨勢:榮昌夏布將傳統織造技藝與時尚設計結合,推出漢服、手提包等新品;銅梁龍舞借助燈光特效和現代編曲,登上春晚舞臺;大足石刻運用VR技術,讓游客“穿越”唐代親歷石刻創作……傳統文化類非遺正通過科技賦能與跨界融合,褪去“古老”標簽,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重慶“非遺”相關團購訂單中,小吃、火鍋、理療、茶館等位列熱門品類,“非遺”相關到店餐飲團購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50%,從消費年齡人群來看,20—30歲用戶占比達40%,女性用戶占比達65%。
重慶非遺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獨特智慧與文化血脈的結晶,宛如一條精神紐帶,緊密連接著歷史與未來。從“活下來”到“火起來”,重慶非遺正以全新姿態融入現代生活。
重慶非遺的持續煥新,得益于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平臺搭建?!吨貞c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出臺,專項保護資金設立,為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筑牢了制度與資金保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的實施,聯合高校開設刺繡、漆器髹飾等專題課程,已培養超千名中青年傳承人。
同時,重慶積極推動“非遺+”融合模式,通過跨界聯動餐飲、文化、旅游等領域,有機結合演出、賽事與音樂、美食等元素,構建起文體商旅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
今年,重慶將深化“非遺煥新計劃”,培育特色品牌,開展非遺購物月活動,開發兼具傳統底蘊與當代審美的產品。將非遺體驗中心與工坊嵌入景區與街區,打造10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推動“非遺進景區”常態化。
如今,非遺不再是塵封的“老古董”,而是成為城市文化消費的亮麗名片,在山城大街小巷以生動形式“火起來”,為巴渝文化傳承與城市消費升級注入動力。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