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專題:北京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系列活動 新時代、新基金、新價值
作者:新浪倉石基金
買基金的朋友可能都有過疑問:為啥不管基金幫我賺沒賺錢,都要交管理費?其實之前公募基金大多用“固定費率”模式,比如買1萬元主動權益基金,每年通常要交150元左右(費率1.5%),哪怕基金虧了,這筆管理費也得照交。
這種模式引發了一個局面:有些基金公司更在意“做大規模”—— 規模越大,固定費率下賺的管理費越多,反而不太重視投資者到底賺沒賺錢。時間久了,就出現“基金凈值漲了,但投資者沒賺到錢”、“基金公司賺管理費,投資者虧本金”的情況,大家的獲得感不足。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推出了“浮動費率改革”,核心就是讓管理費和基金業績“掛鉤”:基金做得好,公司才能多收錢;做得差,就少收錢。
具體怎么操作?舉個例子,新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會先定一個“業績比較基準”(比如跟滬深300指數比):如果基金業績達到這個基準,就收正常的“基準費率”;要是明顯低于基準,就收“低檔費率”(基金公司賺得少);要是遠超基準,才收“升檔費率”。而且要求大基金公司一年內發的這類基金,得占它主動權益基金的60%以上,之后再慢慢推廣到全行業。
為了讓大家看得明白,改革還要求基金多披露關鍵信息:比如基金中長期業績、跟基準的對比、多少投資者賺了錢、管理費具體收了多少,避免“糊里糊涂交錢”。同時,基金公司考核也變了 —— 對基金經理的考核,80%以上要看基金業績,而且得看三年以上的長期業績,不再盯著短期排名。
對咱們投資者來說,浮動費率相當于把基金公司和自己的利益綁在了一起:基金公司想多收管理費,必須先幫投資者賺到錢。對行業來說,這能逼著基金公司從“拼規?!鞭D向“拼業績”,不再靠“賣基金”賺錢,而是靠“幫投資者賺錢”賺錢。
這正是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讓行業回歸“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質,把投資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未來,隨著浮動費率慢慢推開,相信“買基金有機會賺錢”會越來越普遍,公募基金也能更健康地幫大家管理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