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街頭多個室內外大屏展現《絲路之聲》音樂劇畫面,如同散落在城市中的“絲路驛站”,有的定格著演員們演繹時的動人瞬間,有的映照著劇中長安市集的繁華場景,將千年絲路與現代都市巧妙連接,讓絲路文化以輕盈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
據了解,《絲路之聲》上海站巡演將于11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北外灘友邦大劇院開啟。屆時,上海觀眾將在多元藝術演繹中深度體驗兩千年前的漢代長安和“活”起來的絲路文化。據悉,該音樂劇的熱度持續高漲,各場次余票告急。

《絲路之聲》音樂劇劇照?!?朗德演藝供圖)
《絲路之聲》的誕生,是從根源上緊扣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訴求,以藝術為紐帶,讓千年絲路文化在當代煥發新活力,成為“絲路文化”傳播的具象化載體。作為國內首個面向國際市場的“絲綢之路”主題音樂劇,該劇通過奇幻敘事構建文化對話的橋梁:西方長大的華裔少年Joey穿越回2000年前的漢代長安,在見證漢長安城的塔樓林立、市井繁華,以及絲路沿線的駝隊商棧、多元風情后,完成了從“文化陌生”到“身份認同”的轉變。
這種敘事設計,將共建“一帶一路”的“文明互鑒”從政策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體驗。Joey與漢代工匠、西域商人的互動,本質上是不同文明間的平等交流;他對“我是誰”“文化根脈在哪里”的追問,則觸及了人類對“歸屬感”的共同渴望。這種以小切口闡述“大主題”的方式,讓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內涵不再抽象,而是通過人物的情感與經歷,走進觀眾內心。
在制作層面,該劇摒棄了傳統國風作品的符號堆砌,選擇與美國百老匯倪德倫集團深度合作,歷時五年打磨。由《美女與野獸》《獅子王》聯合制作人董方思(Don Frantz)擔綱制作,歌博瑞(Gabriel Barre)執導,香港作曲家金培達與內地音樂人梁芒聯手創作16首中西融合金曲。這種“中國內核+國際班底”的模式,既保證了藝術品質的專業性,也讓絲路文化以國際觀眾熟悉的“百老匯語言”呈現,為后續傳播打下了基礎。
《絲路之聲》還通過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讓絲路文化“活”了起來。劇中,裸眼3D技術讓滿天星辰、草原風貌“近在咫尺”,全息投影讓絲路商隊的駝鈴穿越時空,集市塔樓與巨型渾儀裝置還原了漢代市井的生活細節……這些設計不僅帶來震撼的視聽體驗,更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絲路文明的繁華。
2024年5月,陜旅集團與倪德倫公司簽訂《絲路之聲》國際巡演合作協議,計劃于2026年登陸紐約百老匯,在國際舞臺唱響絲路文明之聲。這將是中國文化“出海”在演藝領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實踐。
而上海,以其高度國際化的觀眾群體和密集的專業人才資源,成為最佳的“預演場”。可以預期,該劇在這里收獲的每一次掌聲、每一條批評,都將是寶貴的反饋數據。制作團隊可以據此對敘事的節奏、音樂的接受度、情感的傳遞效率等進行最終校準,打磨出一個更能觸動國際觀眾心弦的版本。
從陜西的長期駐場,到上海的精準適配,再到指向紐約的遠大航程,《絲路之聲》的旅程,恰如一條現代意義上的藝術絲綢之路。只不過,它依靠的不是駝鈴與船笛,而是以文化為橋、以藝術為舟、以系統性的生態為后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