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一來,羽絨服便成了御寒的剛需。
【資料圖】
然而,一則在社交媒體上發酵的“300元以下基本買不到真羽絨”話題,卻讓不少消費者在冷風中多了幾分猶豫:低價真的買不到真羽絨嗎?每年冬天,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總會伴隨著對品質的擔憂卷土重來。
近日,全國首個羽絨服質量分級標準在“中國羽絨服之都”浙江嘉興平湖發布,試圖以一把從A到5A的精細標尺,終結市場的混亂與猜疑。圍繞“羽絨服怎么選”“如何買到真羽絨”等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潮新聞記者采訪了標準制定相關人士與多位從業者。
價格迷思:300元能不能買到真羽絨?
“這說法不完全對,價格確實是重要參考,但不能簡單以價格論真假,因為購買渠道和購買時間是關鍵。”在平湖經營羽絨服生意二十多年的張一劍告訴記者,羽絨價格波動劇烈,以今年為例,8月前一噸90白鴨絨約為35萬元,近期已漲到48萬元,每件衣服的原料成本就相差超過100元。“加上加工費、輔料成本等同時上漲,同一款羽絨服在不同季節價差可達一倍。”
羽絨服工廠負責人祝覽月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坦言作為廠商,行業產能過剩導致大量當季滯銷庫存被迫低價清倉,尤其女裝款式迭代極快,“很多做出來的衣服當季賣不掉,那么如果說他庫存到第二年賣,廠家為了回籠資金,低于成本價拋售很常見”。
“我們每一個商家后面都有一家企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羽絨服如此物美價廉,因為我們等于是源頭。”張一劍則從產業帶特性角度補充道,平湖商戶因常年專攻羽絨服,多在淡季提前備貨,此時原料和加工成本較低,因此即使在300元左右的價格區間,也能提供真羽絨產品。“就像我們會提前囤一些鵝絨,這樣成本也會比較低。”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少主播和電商往往在銷售旺季才臨時入場搶購現貨。面對火爆的市場需求,他們不僅常陷入“有錢沒貨”的窘境,還要承擔因集中采購而水漲船高的原料與加工成本。
“整個市場一熱起來,電商都來搶現貨,原材料、加工費都在漲,有些人為了拿到貨甚至不惜加價。”業內人士秦燦(化名)坦言,“這部分被推高的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秦燦進一步分析,作為一手廠商,有時為清理庫存可以接受微利甚至虧本出貨;但作為銷售端的賣家,則必須保證自身利潤空間。“直播帶貨雖然打開了新的銷路,但其運營模式本身也決定了它的成本結構更高。”
因此,對于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把握好購買時機尤為重要。“春夏季節購買反季羽絨服是最劃算的,”張一劍建議,“這時候不僅能買到真正的羽絨服,還能撿漏一些清倉的羽絨服。”
源頭保障:一把“5A”標尺的誕生
“低價=劣質”的標簽,也曾讓平湖這個全國最大的羽絨服產業帶倍感壓力。
“外界說的‘飛絲絨’,在平湖本土生產的羽絨服中,其實已經幾乎不存在了。”秦燦表示:“我們一年四季365天都在做羽絨服,品質是我們最注重的。”
近日,平湖聯合五省(市)17家單位共同發布羽絨服質量分級標準,在國家標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以絨子含量、蓬松度等五項關鍵指標,將產品劃分為5A至A五個質量等級。與之配套的分級評價平臺同步上線,實現“一件一編號”“一件賦雙碼”的精細化管理。
“保暖的核心是朵狀的‘絨子’。”平湖·中國服裝城運營總監陳杰用解釋道,“新標準直接告訴你朵絨有多少,更能體現真實保暖能力,讓用碎絨絲充數的產品無所遁形。”
這一變革讓原本依靠價格和手感猜測品質的消費體驗成為歷史。如今,消費者通過清晰的分級標識就能直觀判斷產品質量,這不僅是一份實用的“選購指南”,更是行業自我規范的“品質標尺”。
目前,平湖已有17家企業率先通過嚴格檢測,成為首批獲得3A以上評級的品質標桿。這些企業的產品均實現“一件一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詢權威檢測報告,實現放心選購。
除了推行分級標準,服裝城也在主動推進品質升級。陳杰介紹:“我們在三樓專門設立‘原創嚴選專區’,通過市場方的嚴格篩選,集聚了一批專注90絨、堅持原創設計的優質商戶,確保該區域的整體品質水準。”
“5A質量分級的話,確實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祝覽月表示,如今許多羽絨供應商也已經提供溯源服務,加上企業自身對品質的嚴格把控,多方合力,一起推動市場走向“健康的有序的競爭”。
消費者指南:如何挑選羽絨服?
那么,除了掃描“羽絨服質量分級”二維碼進行核實,消費者在選購羽絨服時,還能通過哪些方法辨別真偽,挑選到高性價比的正品呢?
“首先,品牌和經營主體是消費者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陳杰表示,“如果是波司登等知名品牌,或者在直播平臺中信譽度較高的經營主體,這些都是比較可靠的選擇。”
祝覽月則指出,在主流電商平臺的官方旗艦店中,從兩三百元到六七百元不等的羽絨服,其充絨量、含絨量等關鍵指標基本都能達標,“相較于商場里的同類商品,線上渠道的產品確實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水洗標和吊牌是了解羽絨服品質的關鍵。張一劍特別強調要認準“絨子含量”:“一定要看水洗標上是否明確標注‘絨子含量’,而不是簡單寫‘白鴨絨’。”他解釋說,“絨子含量”是保暖的核心,目前新國標用“絨子含量”取代了過去的“含絨量”。
除了絨子含量外,執行標準同樣重要。“應選擇標注‘GB/T 14272-2021’新國標的產品。如果標簽信息模糊,只寫"白鴨絨"等籠統表述,卻缺少具體的絨子含量和執行標準號,就需要謹慎購買。”
此外,價格也是衡量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是秋季穿的薄款羽絨服,價格在200元左右是合理的,因為這類產品充絨量較少,做工和面料相對簡單。”陳杰也提醒消費者,“如果是采用三防、五防等功能性面料的羽絨服,單是面料成本就要五六十元,這樣的產品售價肯定要在三百五十元到四百元之間。”
在實體店選購時,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來初步判斷羽絨服的品質。“用手觸摸羽絨服表面,感受內部填充物。如果摸到過多過粗、過硬的毛梗,或者感覺填充物不均勻,可能意味著產品質量有問題。”張一劍建議可以用手捏緊羽絨服然后松開,觀察回彈速度:“回彈越快,說明蓬松度越好。如果回彈很慢,且留下明顯壓痕,則說明填充物品質可能較差。”

